從垃圾堆蛻變的社區
所屬社區:
永康社區發展協會 如果你住在一個人稱垃圾里的地方,你會有怎麼樣的反應?是整天怨天尤人,埋怨自己命不好,巴不得找機會快點搬走?還是安分認命,抱著逆來順受的心情隨遇而安?其實,除了抱怨或默默承受之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掌握命運的方向盤,試著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環境,洗刷家鄉垃圾里的污名。
基隆的永康社區就是這樣一個從垃圾中蛻變的社區。現在只要沿著崇德路轉進永康社區,在通往知名的十方大覺寺主要道路上,沿途就可以看到社區這幾年改造的成果。這些改造不僅使得社區整體景觀煥然一新,同時也凝聚了居民對社區的向心力,提升了對家鄉的認同。
彩繪為社區帶來色彩
永康社區的環境改善是分階段進行的。原先既然被稱為垃圾里,表示環境髒亂,灰撲撲的街道上了無生氣。因此一開始,社區除了以免費課輔安親班的孩童組成環保小尖兵,協助維護環境整潔外,也透過彩繪牆面,希望為社區增添更多色彩。
不要以為只是在一道牆上做畫,其中的步驟可是極為繁複。首先,偌大的擋土牆前後算算也有百來公尺,這麼大的範圍,該畫些什麼好?這是第一個問題。其次,社區主要的人力是一群婆婆媽媽和參加課輔班的孩子,沒有繪畫專長,如何才能完成這項工程?
其實從宣傳的角度來看,社區的這面擋土牆距離入口不遠,位置適中,可以當成很好的宣傳媒介。而社區幾年來雖然做了很多事,不過並不是所有居民都參與、都知道,因此經過討論之後,大家決定以社區特有的人文物產為主題,讓這面牆成為社區最佳的社造看板,藉此宣傳社區,讓更多居民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了解社區這幾年為了使家鄉變得更好所做的努力。
內容方向確定後,為了彌補自身繪畫能力不足,社區又特地找來基隆的在地藝術家協助指導、打底稿,於是,社區的傳統產業「菜頭壠」、新開設的「阿母ㄟ灶腳」、小朋友的「高蹺隊」及「永康草裙舞」等輪廓一一在牆上浮現了,著色時則發動社區小朋友一起彩繪、上色,過程中小朋友們玩得盡興,也落實了一次社區參與。
打造永康石頭城
色彩豔麗繽紛的彩繪牆為社區帶來嶄新的面貌,不過環顧四週,還有許多髒亂的閒置角落影響社區觀瞻,有待整理。考量經費及施作難易度等種種因素,社區於是決定以石頭為材料,逐步打造全台獨一無二的石頭城。
首先動工的是里民會堂旁的一塊小空地,這裡在居民長期漠視下,早已堆滿各式垃圾、雜物,成為一個髒亂的死角。在理事長一聲令下,大家挽起袖子,將陳年的垃圾清除,並相約到海邊撿卵石,合力砌成石桌、石椅、花台,再種上紅花綠樹,一個令人神清氣爽的口袋公園就隱然成形了。
依循著這樣的模式,永康社區一個角落、一個角落的將社區的髒亂點一一清除,改善了社區整體環境。而用卵石鋪砌的方式由於上手容易、技術門檻低,因此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志工參與,合力打造心目中的理想社區。
連結各世代的卵石大拼貼
如果我們把永康社區到目前為止的環境改造行動依居民參與狀況劃分,則第一階段彩繪牆主要動員的是社區最早的一批生力軍──課輔安親班的小朋友;到了第二階段口袋公園由於牽涉到陳年廢棄物的清除和粗重的泥水工作,因此進一步號召了成年人加入;而2000年完成的卵石牆大拼貼,則提供了社區新世代貢獻所長的舞台,把年輕一輩也拉了進來。
事實上,從開辦免費課輔安親班起步的永康社區,由於每年寒暑假看顧時間拉長、孩童數量增多,平日人手不足以因應,因此多年來,常會找理監事就讀大專院校的孩子利用寒暑假來幫忙。這批年輕人各有專長,在參與社區工作、了解社區理念之後,往往都能在社區需要的時候適時發揮所長,協助社區工作的推動。
2000年社區著手美化的卵石牆,就是交由兩位分別就讀美術研究所和美術系的新生代負責。在兩人的規劃下,整個計畫分三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開班教授孩子們用壓克力顏料彩繪石頭以妝點牆面,這是實際施作前的準備工作,與此同時,兩位美術系同學也開始了牆面的構圖,以作為後續施作的藍本;而實際的卵石牆施作,自然就交由壯年人負責了。透過這樣有計畫的分工,這面牆把社區各個世代的成員連結在一起,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使得大家的目標更趨於一致。
現在的永康社區相較於六、七年前,不論在軟體或硬體上都有很大的改變,尤其是通往十方大覺寺的崇德路十巷,幾乎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美化。不過社區幹部還是常常看著社區內其他曲折的巷弄,想著下次要整理哪一塊地方。永康社區的社造,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