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散步

本版歡迎網友分享有趣的社區經驗

風華而美好的紙城記憶

蘭陽溪如一條蜿蜒柔軟的緞帶,由西向東展開沒入太平洋,將廣大平坦的蘭陽平原劃分為溪南、溪北兩大區域,從溪北跨入溪南的第一個聚落,便是二結,從清領時期的渡船口撐渡開始,到公路橋、鐵路橋開通,以及後來的新台九線開闢,二結的舊店仔街、新店仔街,以及四結的十一間仔等聚落,沿著這條縱貫線逐漸發展成形。
因為位置處於交通樞紐,再加上糖廠與紙廠設立後,更多外來人口陸續移入,紙廠穩定的收入,對當時家庭的維護有很大幫助,而各項福利措施,除了讓員工有更安定的生活,為紙廠提供了更穩定的生產能量,受益者也包括員工的眷屬,可謂食衣住行育樂面面俱到。
 
 
要能工作得安心,打造安住的環境是第一要解決的問題,從日治中期開始到1980年代期間,紙廠陸續在廠內、二結、四結三處設有員工宿舍,原提供給員工與眷屬的中山堂(電影院)、理髮店、洗衣店、冰店等福利服務設施,也逐漸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每個星期都會播放電影的中山堂,員工與眷屬可以憑紙廠發的電影票免費入場觀賞;加上十一間仔上的力阿卡工廠等商號,與沿路陸續建成的房舍,除了增強生活機能,也豐富了二結的聚落樣貌。

今仔日想欲買啥物?

坐落在蘭陽平原南北向的主要通道台九線上的二、三、四結地區,位處羅東與宜蘭的交通往來的城鄉過渡地帶,因為交通便利,逐漸形成聚落,陸續設立各式商家。在糖廠與紙廠設立之後,本地居民加上前來工廠上班的勞動人口,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形成與生活緊密連結的在地經濟發展。雜貨店、菜攤、油行、小吃店、麵攤、五金行、藥房、肉鋪、早點、文具店、車行等等各式店家營業與攤車流動,不僅讓生活便利,也豐富了聚落樣貌。
 

阮遮有足濟所在好

坐落在四結地區中興路三段陪伴著我們一起長大的「玉兔」,是在地的老工廠,工廠生產的橘黃色筆身原子筆是童年共同的回憶。玉兔鉛筆和原子筆是上學的好朋友,更是回家寫功課的好幫手。物質資源缺乏的時代裡,鉛筆越削越短,一直用到手握不住為止還捨不得丟;沒水的原子筆則化身為玩具,課餘拿著筆桿互相彈著橘子皮嬉鬧。隨著時代變遷,鉛筆工廠變身觀光工廠,敞開大門,邀請大家走進鉛筆學校「上課」。同樣位於四結地區的中興紙廠變身為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利用舊廠房空間規劃各式特展,提供多元豐富的文化藝術體驗。緊鄰園區的中興社區,在社區居民和紙廠老員工合作下,成功籌辦了紙廠生活微展,努力再現記憶中的紙廠生活,續說紙廠和紙廠人的故事。中興文創園區的後方,中里火車站正對面,正是台灣足鞋健康知識館,活潑有趣的展館設計,讓參觀者能輕鬆理解專業的足體工學和足部問題
 
離開中里火車站沿著鐵路來到百年歷史的二結火車站,火車站旁就可以看到縣定古蹟二結穀倉。日治時期的穀倉,經過整建修復後變身成為介紹稻農文化的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穀倉對面的倉庫設置的紙文化館,連結中興紙廠與二結的故事。離開穀倉沿著二結圳慢慢散步,沿著五結中路向西走,經過學進國小,左手邊可以看到高高聳立的竹圍,環繞著兩層樓的透天厝,就是弟弟工作室。工作室的老闆李澄輝先生從小在自家模具工廠裡耳濡目染,長大後設計玩具,利用製作模具的工具,創作出木馬、烏龜等等不同的木作玩具。
 

社區ㄟ大廳--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一直以來,二結王公廟緊密連結了二結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廟埕大樹下是老人小孩平日嬉戲談天的場所,王公廟的建築空間,更是信仰的殿堂,點點滴滴觸動著二結人,把土地與人繫在一起。民國75年,王公廟管理委員會因緣於香客日多,加上廟體年代久遠、屋頂年久失修,決議重建。民國86年9月27日與28日,大二結文化促進會、二結王公廟管理委員及仰山文教基金會合辦盛大的「千人移廟」活動,集合了公部門、民間組織並動員社區居民,二結王公舊廟保存的歷程,成為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極具代表性的案例。
「千人移廟」活動結束後,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及二結王公廟管理委員會順利完成王公廟舊廟評議,隨後召集鎮安、二結、三興等村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學進國小校長、二結王公廟董事長等九人,成立籌備小組,推動舊廟轉型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將舊廟空間提供社區使用。民國90年12月「二結庄生活文化館」正式開館啟用。
生活文化館不僅提供文物展示,附近居民也會來這休憩、交流,是大二結社區的客廳,地方組織更以此做為社區發展基地。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為保存、傳承、活化及推廣在地文化,積極媒合各方資源,爭取各項補助經費,利用舊廟及戶外廣場辦理各項傳統藝術傳承課程、活動和展覽,善用舊廟空間。原舊廟正殿作為乩童法器等廟宇相關文物常設展;左偏房放置電腦設備提供社區居民使用,成為社區的資訊室;右偏房則不定期舉辦手工DIY課程或是辦理與在地生活文化相關特展。生活文化館平日除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同時業提供社區團體舉辦講座與會議。舊廟體承載著大二結社區居民的回憶與感情被保存下來,透過實體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持續維繫社區向心力。舊廟轉型為社區公共空間,與地方產生新的連結。

老穀倉新生命--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二結農會穀倉」位於蘭陽溪南岸,緊鄰二結車站,建於昭和五年(1930),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在二次大戰期間,負責收購蘭陽溪南岸農業區的稻穀,經過碾米精製後,轉運到台北,或從基隆港輸往日本及南洋。
佔地九百多坪的榖倉,前身是「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分為「農會辨事處」、「碾米工場」及「榖倉」,三個部分連結成長條型空間,磚造牆面,倉庫內的木造設備採上等檜木,通風防潮,造型古典雅致,是當時地方上最新式的建築之一。
大二結文教促進會於民國八十七年得知五結農會有意拆除二結穀倉的消息,隨即展開一系列搶救行動,向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報,訴請指定為縣定古蹟,並展開為期十四年的調查研究與修復工作。整復後二結穀倉邁入新的階段,空間經營活化釋放出歷史價值,引入在地文化能量,並以「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的身分推動一系列文化運動,成為展現社區在地生活方式的平台。
 
註: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於100年4月轉型為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
 
原文

中興紙廠老員工的日常微展-中興社區

中興社區,深受到中興紙廠的影響,連名字都是取自中興紙廠的「中興」。過去在地有許許多多的人依靠紙廠為生,紙廠的食衣住行就是他們的生活寫照。但是中興紙廠民營化後,廠裡的設備和建設拆除,過去的繁榮只留在他們回憶裡。五結鄉中興社區的理事長吳正騫,曾為中興紙廠員工,決定藉由108年的社區營造計畫,把過去的記憶找回來並且保存下來。
 
透過社區幹部及地方仕紳的引導,收集過去中興紙廠的器物,從製紙的手冊到員工識別證,中興出產的刊物、衛生紙等各類紙張,還有員工制服、薪水袋,以及過去中興紙廠上下班的情況、在澡堂裡嬉戲和中山堂看電影等等回憶,利用老照片再現。綜合上述成果辦理了「中興紙廠老員工的日常微展」,展示過去紙廠的食衣住行樣貌,從生活角度探索影響在地最深的中興紙廠。
 
能將過去紙廠的食衣住行以展覽呈現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因為中興紙廠的設備早已拆除,曾經的員工們也大多年過半百,在紙廠民營化後各奔東西。中興社區的夥伴們靠口耳相傳的方式,克服種種困難,慢慢收集各式各樣過去中興紙廠的物件。同時登門拜訪認識的中興紙廠員工,將有關紙廠的記憶一個一個地拼湊串連起來。訪談兩三個人之後才能把紙機運作的流程慢慢拼湊整理出來,中山堂的老照片也需要結合眾人的口述內容才能完整呈現完整的樣貌,每個細節的努力支撐出這個微型展覽。理事長和社區幹部希望大家在看完這個展覽後,能對中興紙廠和中興文創有更多的認識,並且了解到中興紙廠在紙廠員工心中的重要性與特殊地位,大家共同努力保留屬於紙廠的文化,也寄望未來社區和文創園區能更加互動連結。
 
原文

綁著繩子的石頭?

庄仔頭的麵包店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阿嬤還在世的時候,每逢母親節,家裡總會多一個蛋糕,蛋糕簡單而樸實,沒有太多花俏的奶油,而是鋪滿了一片片的水果,奇異果、鳳梨片、蜜桃等等。
  蛋糕是從村庄裡的麵包店拿回來的,那時候阿嬤已經八十幾歲了,只要是村庄中有八十歲以上的阿嬤,麵包店都會提供一個免費的水果蛋糕,慶祝阿嬤的母親節。而我的阿公,因為很早就過世了,所以我不知道父親節有沒有比照辦理。

一個用碗把生活裝起來的博物館

  最近朋友開了一家博物館,厲害吧!是博物館喔,就在我家附近,所以想說帶家人去走走逛一逛。這位朋友過去就收藏了很多的碗盤,先前聽他說要開一座博物館,果然,「台灣碗盤博物館」就這樣誕生了,把他的興趣分享給大家。博物館所在的這個園區,以前是一家皮包工廠,閒置許久,後來被喜互惠買下來當作企業總部,所以這裡可謂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一個空間,這點就讓我覺得很有意義。

美好的回憶-高美濕地

那天來自各地的社造伙伴,難得忙裡偷閒,共聚在高美濕地,

風有點大,大家坐得高高低低的,隨意聊著工作、生活瑣事,很隨性,好舒服~

可惜不能跳到下面的濕地,拍著這一幕,

下次大家再聚在高美濕地看夕陽,不知道會是哪兒時候的事了?!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