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而美好的紙城記憶
由 homming 在 一, 04/27/2020 - 14:41 發表
相關社區:
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
蘭陽溪如一條蜿蜒柔軟的緞帶,由西向東展開沒入太平洋,將廣大平坦的蘭陽平原劃分為溪南、溪北兩大區域,從溪北跨入溪南的第一個聚落,便是二結,從清領時期的渡船口撐渡開始,到公路橋、鐵路橋開通,以及後來的新台九線開闢,二結的舊店仔街、新店仔街,以及四結的十一間仔等聚落,沿著這條縱貫線逐漸發展成形。
因為位置處於交通樞紐,再加上糖廠與紙廠設立後,更多外來人口陸續移入,紙廠穩定的收入,對當時家庭的維護有很大幫助,而各項福利措施,除了讓員工有更安定的生活,為紙廠提供了更穩定的生產能量,受益者也包括員工的眷屬,可謂食衣住行育樂面面俱到。
要能工作得安心,打造安住的環境是第一要解決的問題,從日治中期開始到1980年代期間,紙廠陸續在廠內、二結、四結三處設有員工宿舍,原提供給員工與眷屬的中山堂(電影院)、理髮店、洗衣店、冰店等福利服務設施,也逐漸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每個星期都會播放電影的中山堂,員工與眷屬可以憑紙廠發的電影票免費入場觀賞;加上十一間仔上的力阿卡工廠等商號,與沿路陸續建成的房舍,除了增強生活機能,也豐富了二結的聚落樣貌。
為了照顧員工行的方便,1960年代,紙廠便買了兩部交通車,上午7點從四結發車,載著員工子女到宜蘭上學,回程再載宜蘭的員工到紙廠上班,9點多則載著眷屬到羅東買菜;下午5點送員工下班返回宜蘭,再將學生載回家,每個星期二、四、六晚上,還要載員工及家屬到羅東逛街、看電影,進行溫馨接送情。
為了讓員工在家庭照顧上無後顧之憂,紙廠設有附設幼兒園(子弟學校), 1949年成立學進國小羅紙分班;1951年起,除了提供女性職員生育子女的產假外,並在警衛室旁設置有一哺乳室,提供女性職員產後每天早、晚各一次的哺乳時間,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福利措施。
也因此1950-1980年代,許多紙廠人在宿舍成家生子,因此宿舍裡總可以看見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在那個還沒有安親班、手機、電玩,就連電視都尚未普及的時代,村庄裡的街道、廟埕、稻埕、亭仔腳、圳溝和溪畔,就是安置孩子們的所在。紙廠的中山堂、福利社、四角窟、輕便車道、木料場是孩子們的遊樂場,玩具更是自己動手製作,一個鐵罐、幾顆彈珠、幾個陀螺、幾張紙牌,便能與玩伴們玩上大半天。
通往二結紙廠大門的紙廠路,是筆直的大道,這便成了大家的遊戲場。一聲吆喝,孩子們就聚集起來,比鄰而建的街屋、竹圍、大樹,成了大家最好的藏身場所,玩到不亦樂乎。
紙廠路跟宿舍前的道路,也是練腳踏車的駕訓班,首先要到對街的「火樹仔」租腳踏車,身高不夠的孩子,只能用「穿狗洞」的方式,一腳踩好踏板後,將另一腳穿過前三角架踩著另一側踏板,雖然有點危險也不協調,但感受到在腳踏車上御風而行的感覺,就很令人滿足。惱人的是,火樹仔只有一大一小兩部腳踏車,往往總是供不應求,輪到自己的時候,已經是黃昏時分,令人扼腕。
另一個遊戲是抽甘蔗,當時民營糖廠用卡車運送甘蔗,孩子們便埋伏在糖廠前的巷子口,在車子轉彎減速時,趕緊偷抽車上的甘蔗,一溜煙便躲到竹圍裡,讓苦惱的司機找不到人。後來司機為了守住甘蔗,往往會開快一點,機靈的孩子們便在路中擺上碎石,讓車子不得不減速。最後,司機乾脆安排人員在車上守著,拿著長長的甘蔗,打著偷抽甘蔗的小孩。來回無數回合的甘蔗守衛戰,雙方大戰互有勝負。
紙廠從1935年開始更有規模地運轉,到2001年民營化,期間提供各項員工得以安心工作的環境與生活,這些多元豐富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福利措施,讓「廠」與「家」有了緊密的關係,也讓物資貧乏的那個年代,孩子們能充分善用各種資源,發揮創造力。
我們試著整理幾則1950、60年代的紙廠生活故事,希望讓大家也一起來感受、回味,當時二結地區一起經歷過的「廠」與「家」的故事。
原文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