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老街

作者: 
余嘉榮

   

近幾年越來越怕聽到「老街」這個名詞,總是聽說哪裡哪裡的老街修復的古色古香,經營的有聲有色,可實際走訪,總會失望的發現:一條或許從前真的是”老街”的舊街道,可是被人們發掘、討論,並加以修復保存與規劃型塑之後,老街就完全失去了它之所以成為老街的質感。

我不知道啦!至少在我美好的想像裡,老街不就應該是安安靜靜的,感覺走在老街上,會望見街道傳統的中藥舖裡,擺放有著深沉歲月質感的木頭藥櫃,或者是撞見一間小小的理髮店,裡面有微胖的婦人正在幫哭哭啼啼的小朋友理髮,而店門口還高懸著那種有七彩顏色不斷轉啊轉的廣告燈號;或者或者也只是經過一間尋常人家,家户裡有一個七旬老嫗,蹲坐著木頭小板凳,正低著頭在整理青菜,而老爺爺則在門口很舊很舊的老藤椅上邊看報邊打著盹。

從前的老街連空氣呼吸起來應該也是不一樣的吧!不知怎麼來著,我一直覺得老街的空氣呼吸起來應該會有著淡淡的桂花香,優雅而清淡的桂花,最適合跟老街聯想在一起了。或者正確的來說,那應該不是空氣,應該說是一種氛圍,一種累積了幾個年代,不斷紀錄著時代變遷、花起花落,進而凝聚匯流而成的一種古老而真誠的常民氛圍。

新化老街也有著美麗的建築立面,一般觀念是以巴洛克風格來形容這樣的建築形式,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因為當時的建築工匠都是台灣人,所以雖然大體是以巴洛克式的風格為主,不過在建築的雕刻細節以及工法的細膩表現上,卻是處處融入了台灣工匠的創意,似乎也不太適用巴洛克式風格來稱呼。

只是不管建築如何特殊,令人惋惜的是,第一眼望見新化老街,最快吸引人們目光的反而是那些五顏六色處處林立的現代招牌,以及各種優惠折扣的店家廣告,真正應該突顯或者說該被解讀的建築本身卻是隱退在第二線。

老街也有過一些值得討論的規劃與作法,例如以前的花崗岩地面鋪設。聽這裡的居民說花崗岩地面鋪設之前,鎮公所有來這裡跟商家開過公聽會,幾次公聽會的結論都是居民反對鋪設,然而公所後續的做法還是執意鋪設。鋪設的結果據說效果是很好,觀光客喜歡這樣的老街新風貌,鎮公所也有了新的政績。可是啊!有了漂亮的花崗岩街道卻苦了在地的居民,送貨的卡車壓過崎嶇不平的花崗岩街道時,車體拼拼砰砰的吵,甚至石版被壓過就彈跳了開來!還有一些愛美的小姐,說是一走出家門,美麗的高跟鞋就陷在地板的縫隙裡,搞不好還跌跤。

還有原本已經夠狹隘的街道上,公所硬是加了幾座體積頗大的花台,經過幾年,上面的花草凌亂不說,居民們還說那造型看起來有點像是…墳墓!其實近幾年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共建築都強調參與式的規劃,由施工單位、建築師以及在地居民等相關人士透過充分的討論與規劃再行施作,尊重當地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這一類失敗的案例才不會一再的發生。

碎碎念了半天,總算我還是有嗅著了我想要的時代氛圍,在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裡,午後的陽光剛好照射在古老的紅磚牆上,陽光照射的範圍不大,生命力強韌(亦或脆弱)的青苔於是在午後陽光固定的滋養下,生長排列出神秘的幾何圖案,那樣的圖驣我想是經過很久很久的照射才會形成的吧!小巷子裡有別於街道車水馬龍的喧嘩,安安靜靜的。清新的空氣、古老的陽光、斑駁的紅磚牆於是實實在在的向我訴說:老街就該是這樣吧!

※本文轉載自討論區,相關回應請連結至: http://47go.org.tw/node/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