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札記

從臺馬社造交流談社造組織的國際人才培力平台之可能性

1. 【從臺馬社造交流談社造組織的國際人才培力平台之可能性】|2024臺馬社造共伴之旅 文 / 楊玉如  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     社區營造今年30年了,回望過去,不論是自1987年台灣解嚴之後,民間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或是1994年由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社造行動一直是公民社會的基礎工程。一個公私協力的政策,從由下而上到由上而下,再擴及各部會,捲動從中央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區公所、民間單位和個人,擴及的層面非單一政策所能涵蓋。   從社會運動到社區營造,從威權體制轉向民主體制,過去為「統治」服務的國家機器,在民主化往「治理」的方向修正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盤根錯節的關係。社造是否能與時俱進的從推動策略、方法和工具上調整,以回應社會的需求,是我們當前共同的課題。  
more...
瀏覽次數:224
回應:0

從相互理解到產生認同 在不同的土地上走著同一條路

2. 【從相互理解到產生認同 在不同的土地上走著同一條路】|2024臺馬社造共伴之旅 文/陳郁文 臺灣社造聯盟中區秘書處    2024年臺馬社造共伴交流之旅(2024 Taiwan - Malaysia Community Empowerment Exchange Workshop)由馬來西亞社造團隊「新新村社區聯盟」邀請「臺灣社造聯盟」赴馬來西亞進行為期7天的共伴交流活動,此行經過4個不同的城市(檳城、霹靂、雪蘭莪、吉隆坡),走訪7個不同的社造場域/組織,深入了解兩個國家之間相同又相異的社造案例與經驗分享(但沒想到的是實際上走訪的不只7個場域,各方面都很熱情的馬來西亞……)。   臺灣社造運動至今30年,回首前路,從學運、社會運動到921大地震的災後重建,經眾人努力與推動,到了今日,社區營造相關政策、法規與輔導陪伴機制都已相對完善,各式各樣的中小型組織、返鄉青年等各自在地方上井然有序的推展著。
more...
瀏覽次數:121
回應:0

看見檳城的民間行動能量

3. 【看見檳城的民間行動能量】|2024臺馬社造共伴之旅 文 /  吳鴻銘   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在檳城的一早,依霖與維康特別安排我們在檳城的傳統市場用餐,市場裡熱鬧滾滾,從各攤位採購的小吃陸續上桌,邊吃著炒粿條,看著市場裡的人們。想起維康稍早介紹「巴剎也是檳城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這種生活就是文化遺產的想法,也在接續的交流活動中,讓人充分感受。   ——面對觀光衝擊的思考
more...
瀏覽次數:122
回應:0

跨界與賦權-爭取庶民發聲路徑的台馬共學

4.【跨界與賦權-爭取庶民發聲路徑的台馬共學】|2024臺馬社造共伴之旅 文 / 李美玲  臺灣社造聯盟理事       如何了解另外一群人,從他們身處的國家政治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歷史環境背景,理解他們如何在原有的條件底下,以行動去改變現況,挑戰現有的困境與社會關係。而我們會從台灣來到馬來西亞就是這一連串行動累積的能量,讓更多不同領域的人刻意一起同行前進。但常常是身處困境、資源匱乏、求生意志強烈,又充滿行動才會成為同行之人。   那天前往馬來西亞的華航班機上,我看了《富都青年》,手上拿著簡永達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然後數度痛哭失聲。   ——馬章舞墨新村悲情的歷史,社造走出新路-台馬異同
more...
瀏覽次數:108
回應:0

多元文化共融交織而成的強大向心力

5. 【多元文化共融交織而成的強大向心力】|2024臺馬社造共伴之旅  文 / 劉千如  臺灣社造聯盟北區秘書處秘書   當我們從春意盎然微風徐徐的台灣,抵達檳城機場時,感受到馬來西亞滿滿的「熱」情,放眼望去有許多不同族群的面孔但又夾雜著中文字的招牌,滿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親切感。透過這次機會,實地體驗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也和許多社區夥伴交流他們實際操作的經驗,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馬來西亞夥伴強烈且自發的凝聚力。   此次交流的首站檳城,檳島喬治市獨特的街景,融合多種文化、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形成豐富風情的城市景觀。能夠保有英國殖民時期的街區規劃,延續港口城市的貿易商業中心,一方面歸功於整個街區城市登錄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將這些特色保留下來,但也隨著觀光產業的蓬勃、新興文化進入傳統街區、仕紳化帶來的人口結構改變,使社區原有的傳統文化特色漸漸消失。  
more...
瀏覽次數:97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