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6)

作者: 
摘錄自文建會《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四)民間第三部門的崛起

 
國內在社區總體營造領域擁有專業知識背景或實際運作經驗的團體及個人,如文史工作者、建築師、都市設計師、環境設計者、社會工作者、社會學者、人類學者等,都在社區營造的實踐過程中,以其專業技術提供了實質的支持, 譬如長於空間議題處理的台大城鄉規劃基金會、淡水工作室、雲林技術學院、宜蘭吉祥巷工作室等等,都是其中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專業工作者,這些團體或組織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協助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工作。宜蘭縣仰山文教基金會、花蓮新象社區交流協會、台北社區資源交流中心、雲林社區希望聯盟、台南永續台灣基金會和鄉城基金會、高雄長谷基金會、台北縣文化環境基金會、新竹市文化協會等民間組織在各地都分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形成第三部門的陣營。
 
八十一年高雄美濃引發水庫興建爭議,促成了美濃愛鄉協進會來主導「反水庫運動」。在反水庫運動的過程中,協進會成員也一方面開啟了他們對於美濃社區其他事務的關心與學習,例如對美濃菸業未來的思考,漸次踏出黃蝶翠谷保育、永安街聚落保存、鎮誌編纂等等,一路下去都是步步踏實的腳印。在關懷面向擴大之後,美濃愛鄉協進會瞭解到在現在的社會經濟環境下,社區運動要成功,除了本身的努力耕耘,也需要聯合其他社區組織、環保團體、公益基金會等等,才有可能在彼此的支援中有效扭轉當前的環境,形成一種新的、可改變眾人生活方式的價值觀。
 
因此協進會的成員更積極地投入南台灣因長期工業污染所醞釀出的「綠色革命」,熱心地將本身的社區營造經驗與其他的朋友分享─如屏東縣的藍色東港溪協會、高雄市的綠色協會等地方性民間環保社團─並協助其中部分社區進行組織工作。為宣導社區理念,美濃愛鄉協進會並在高雄縣立文化中心支持下,於八十五、八十六年分別承辦了「全國社區組織交流工作坊」、「社區總體營造與社會發展青年營」。八十六年八月在高雄農場所舉辦的「社區總體營造與社會發展青年營」,便是一個主題設定為社區營造整體性的研習營隊。
 
研習課程囊括了「社區概念」、「各國社區工作簡介」、「社區建築與公共空間」、「電腦網路的社區化」外,還設計了「走訪美濃老街」、「客家山歌教唱」、「美濃山下」、「客家電影欣賞」等動態性活動,比起一些純粹以演講為主的研習營,美濃此次的營隊使得來自全省各地的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總體營造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和省思,也看到美濃社區的轉變,並非是一夕之間,而是有這麼多熱心的居民因為對於自己文化土地的認同願意付出心力去耕耘。熱情而不盲目,在地而不封閉。「美濃愛鄉協進會」紮根落實在自己的土地,但是他們所影響的不只是美濃,不只是高雄地區,整個南台灣都受到他們的啟示,成為南台灣重要的社區營造推動者。
 
行政工作者、專業者和資源提供者,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定位,這些人都站在適當的位置來協助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開始,通常是由一群關心社區問題,願意為自己的家園奉獻的人,打開這扇門。像雲林大廍組成大廍花鼓文化促進會的幾位旅外子弟、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夥伴和「別墅聯誼會」會友們、創建宜蘭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的學進國小家長會家長們,他們的熱心終於寫下了台灣新故鄉運動的歷史新頁。在這個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觀念的洗禮下,他們也正學習著該如何調整過去由內政部社政單位主導的單面向社區建設運作模式,由一個資源爭取與分配者的角色轉化為社區公共事務與居民問題意識發酵的觸媒,讓民眾成為社區的主體,共同來學習關心生活周邊的事務與討論解決的對策,讓社區成為大家的社區,而不是只有發展協會的社區。
 
有許多文史工作團體從軟性的文化、文史議題的切入,醞釀成為鄉土社區的關懹,如滬尾文史工作室、三角湧文史工作室、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牛罵頭文化協會、台南赤崁文史工作室、高雄愛河文化協會、橋頭文史工作室、九份文史工作室等等,一群群有心人的投入,使台灣某些地區率先呈現出生機活潑的文化景觀。第三工作室的陳板即表示「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成果,在數量上有逐漸超越學院研究的趨勢。雖然,整體而言文史工作者的著述仍然良莠不齊,可是透過淺顯的文字,動人的視覺圖像,不拘一格的行文方式在在顯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正如在前文的發展背景中所解析蓬勃台灣社會文史工作的「文化現象」,從這些文史工作的累積中,我們不只是在重溫著復古甜美的鄉愁,更是在積極地辨識著更確實未來願景的圖像。
 
專業性民間團體,因為他們在相關領域長期的經驗,都成累積了有關社區營造概念與操作技術的智慧,如主婦聯盟的共同採購觀念,透過集體購買,參與生產過程,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直接對話,創造出健康安全的新生活模式。以家庭主婦為主體所發起的各種行動相當蓬勃,譬如高雄的環保媽媽服務隊、台北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的主婦聯盟工作室等,參與的會員依住家地理性社區,或辦公室、社團之機能性社區,他們也組成一個個共同購買的單位,在一定的時間內固定訂購。品項主要為講求安全、健康、環保、鄉土的生活必需品,由所參加的會員輪流製作訂購表、收齊錢,彙整到共同購買中心,再統一向生產者訂購。東西自產地送來,亦先送到共同購買中心彙整,再配送到各個分散的參加單位。從這樣運作方式與過程中,我們也似乎看到了如何使得鄰里、人際關係的互動、關懷成為可能,並創造一個女性可以充分發揮的合作事業,凝聚民間的社會力,將關心面由家庭,而社區,再擴及生活的各個層面。
 
社區裡的專業從業人員,像醫師、社工師、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環境規劃師、律師、心理師、社會人類學者、行政學者、藝文工作者等,因其在社區中多具有一定的社會定位,且亦為民眾尊敬與信任,都可以其具備的專業素養,幫助社區突破專業上的困難。有些社區總體營造的先行者,他們的產生並非基於公部門政策的推動,而是居民自發性的組織行動,這些組織往往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方式、效果等有較深刻的思考,其關懷的層面也較廣。
 
在廖嘉展先生所著的《老鎮新生》一書中,細膩地記載了陳醫師如何從回到小鎮執業的醫師,又無怨無悔地投入重建新家園的行動的故事,並和故鄉中一群樸質可愛的基金會義工共同為家鄉奔忙,成就了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中最好的典範之一。十多年走下來的新港,作為台灣社區運動的先行者之一,他們雖比其他社區工作者更早碰觸到一些經費、人力、資源整合等非盈利的第三部門在永續經營上的問題(陳錦煌 1996),但也更有機會讓他們去模擬嘗試故鄉重建工作上各種的可能,從克難的藝文活動到環保運動的推廣,讓眾多老鎮鄉親、基金會員工、義工,有參與學習公共議題的機會。也由於新港發展的社區活動多元、活潑又有延續經營的空間,所以吸引各界不斷投注關懷與援助,無形中有相同理念的人才薈萃一起,可動員、整合的資源日廣,在人民素質同時提升之際,一切的發展更顯得水到渠成,也只有不是勉強來的發展,才有永續經營的遠景。
 
由於社區營造涉及各種不同學科之學理與實務,由於學術上的專業分工,使得參與社區營造工作的朋友們很少有機會能互相溝通、交流與支援,也讓社區營造工作本身面臨了一些無法拓展的瓶頸。尤其是在地方上的社區組織與社區工作者,因為本身資源的困窘,更常令人有無以為繼的感慨,因此有更多的有心之士便倡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社區營造組織,由民間出發,透過全國性的組織來加強中央性社區總體營造團體與縣市地方社區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讓中央的資源資訊能夠充分有效地與地方來分享交換,並利用技術上組織策略來達到這些非營利社區組織的共存機制,以此作為基地,邀請在學術界與實務界關懷社區重建工作的專業朋友們共同投入,為社區營造工程引入更大的活力,讓更多的想法與作法彼此激盪,並以學術論壇方式提升社區營造之細緻性,讓更多的想法與作法彼此激盪,描繪出更人性化、更周延、更長遠的社區社會的藍圖。
 
基於上述的理想,在陳其南與陳亮全等人的推動下,一群在不同領域卻持續對台灣社區營造工作迭有心力的相關社區專業者及關心社區人士,在李遠哲博士的領導下,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了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以從事社區營造之學術研究與實務推展,並對政府部門的社區相關政策提出建言,促進社區改造,以營造可永續工作、生活與學習之所在。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下,學會開始結合各領域的學術與實務專業工作者,建構一個可以彼此對話、研討的公共論壇,希望經由彼此的溝通與切磋,發展出能結合在地社區營造工作的相關理論、方法、技術,並進行相關資料之建立與出版。推動社區營造理念,為地方社區組織與行政部門提供適切的理論、方法與資訊以及人才培養訓練等相關事務。學會也接受政府、公私機構社區營造課題之研究、規劃設計及相關法規研修工作。學會結合了各領域的力量,站在民間的立場,對各層級政府部門的社區相關政策積極提出建言。


(五)宗教團體的社區定位

 
寺廟與教會為地方祭祀、信仰中心、更因著祭祀、慶典、傳統民俗活動而與社區居民間產生密切的互動關係,所以宗教團體有很高的動員力、活動力、影響力,以及吸收民間資源的能力。目前的廟口活動和寺廟文化因逐漸庸俗化而被詬病,若是能尋求宗教團體對社區營造理念的認同與支持,結合社區營造的參與精神,加入文化的視野與角度來提昇寺廟活動的文化內涵、深度與影響力,社區營造工作也得以順利推展。例如新港文教基金會即在寺廟慶典中加入環保的概念,在祭典之後發動鄉民掃街淨港,並讓民眾重新思考燃放鞭炮、燃燒銀紙的風俗意義。基金會並積極借廟口辦活動,曾經邀請亞洲聯合劇團在廟口表演,讓鄉親認識到廟口文化不只是電子琴表演,也會有精緻的演出。
 
在廟宇之外,許多基督教、天主教團體、醫院和基金會所推動的工作,常與社區議題有關,例如基督教門諾醫院的原住民老人醫療服務和埔里基督教醫院的社區醫療服務,在社區醫療的看護上與其他醫療資源結合形成社區照顧體系,讓社區中需要被照顧的幼兒、老人、長期病患、殘障人士和智障人士,藉由社區力量來分擔社區內的照顧工作。另一方面也透過保健知識的傳播,如學校衛生教育、醫療講座、健康保育講座和健診,由上而下,讓居民知道衛生保健的重要性,以積極地阻止社區居民因不當的觀念和疏忽所造成的不幸病害。
 
基督教體系的二千年福音運動聯絡中心與婦女事工組織所聯合成立的「台灣展望會」,不久前開始發動教會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運動,促成縣市內的分支教會,共同來參與。近來更於台北、宜蘭、新竹、高雄等地舉辦了一連串名為「建立社區福音化工程:教會參與社區營造」的研討會,陸陸續續拜訪了一些推展社區營造工作的社區。
 
除了觀摩訪問各個社區發展協會外,他們還實地參觀社區,並且舉辦小型座談會,吸收、交換各個社區的營造經驗。為了有效推動工作,台灣展望會出版了《教會參與社區營造手冊》一書,結合教會宣教策略與社區營造,進一步地闡述宗教關懹與社區行動的緊密關聯。展望會也透過社區工作坊等相關課程,促成一些有心參與社區事工的教會,和2000年福音運動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分享及學習相關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經驗與技巧,幫助教會能事半功倍地推動福音傳播與社區營造相乘的效果。
 
而全國最具規模的宗教公益團體慈濟功德會,原本就有感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為喚起往昔「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密切關係,將分隔的人心連結起來,讓彼此在共同生活的社區裡、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社區付出一點心力,曾提出了「社區志工」的理念。譬如在民國八十五年賀伯颱風災後,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有感於受難鄉親受災時救急的迫切,呼籲各地慈濟人及時動員,給予當地災民適時援助,希望每個社區也都能自發性地組織志工群,主動對他人安危及時給予扶持與關懷。
 
從一般的社區救濟工作開始,宗教組織如何發展出呼應社區營造精神的認同與參與,需要理念上更進一步的釐清與推介,以避免只是單向式的、同質性的教友結合或是個人為善的要求而已。因為社區總體營造中所強調的群體橫向互動,是許多人經過辯論而形成工作目標,完成不同的志業,是一個擴散多元且具結構改造的社區經驗。但是這樣的社區工作也卻是不容易推動。所以如果我們能妥善運用宗教力量所匯集的堅定信仰,轉化成社會和諧工作的助力,必可成為社區總體營造最不可忽視的潛在力量。


(六)創意、分享、振興

 
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擴散,讓台灣地方文化呈現多元繽紛的景觀,因此有了籌備一個全國性社區博覽會的構想,藉助博覽會多元化的豐富型式作為觸媒,啟動台灣的新文化運動和社會重建運動,並透過會議、研討會,由地方到全國,就各種課題,激發理念,累積能量。
 
在八十六年三、四月間,終於在文建會主導、宜蘭縣政府承辦,而由文化環境工作室總策劃的「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隆重登場。在這背後,其實是有許多人不眠不休地討論、籌備、執行的成果,透過不同部門單位耐心地協調通力合作演出,這也正是一種社區總體營造的實際操作。
 
宜蘭運動公園為主要場地佔地二十餘公頃,展示區包活「海外知己、天涯比鄰」國際區、「社區表情、台灣容顏」全國區、「營造宜蘭新故鄉」宜蘭區、「社區加油站」行政區、日本宮崎館以及主題館等六大部門,呈現了一個豐富、繽紛、深刻的社區營造魅力。主辦單位整合為「創意、分享、振興」的口號作為這次活動的精神主軸,希望能為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到目前作一階段性的總結,並期待藉助國內外案例的介紹啟動另一階段和機制的開始,讓國內社區工作者與專業工作者有具體和親身的體會,達到資訊、經驗、人才交流的目的,作為在國內推動工作的參考。 

三個星期的會期中參觀人次達三十五萬以上,據中國時報駐宜蘭記者陳賡堯在「文化宜蘭」一書中如此描述:
 
86年3月底開始,為期近一個月在宜蘭運動公園所舉辦的「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是台灣第一個社區營造的博覽會。宜蘭的社區博覽會以「人間劇場」的概念,藉由不同主題區的展示,加上社區、社團的表演活動,以及依社區營造的各個課題所設計的多場研討會、座談會等不同形式的活動,來觸發社區場景的展現,與社區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國內外經驗的交流與傳遞。並且經由博覽會整體性的文化展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入場」參觀,就在來來去去地觀賞社區的同時,許多觀眾因此而受到啟迪與感動,成為日後社區工作的一員。宜蘭縣推出十個種子社區參與,與全國各縣市的十五社區,日本、美國、德國等「社區總體營造」有成的地方,相互觀摩、共同展出,可稱為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宜蘭縣推展「社區總體營造」的新里程碑。
 
全國區的部分由文化環境工作室執行,負責整個全國區的策展,在前期的企劃階段首先向全台各地的社區組織發出參展的邀請。雖然所能提供給參展社區的補助經費很少,但是每個應徵的社區無不用心地製作規劃出凸顯本身社區特色與優勢的參展計畫,希望藉由在這個全國社區營造博覽會的大舞台,把自己家園這些年的經驗故事和大家分享交流。所以大家莫不卯足了勁,先在自己社區先進行一番為參展準備的社區營造工作,整理出這幾年階段性的工作成果與未來營造的企圖,希望以社區人民的活力與智慧,打動博覽會的訪客。
 
社區本身這種主動積極投入一項活動的態度,實在是過去令人難以想像的。主辦單位依各類型特色的社區,挑選了具代表性的社區來參加這次博覽會,例如台北市都會型社區如何發展新型人群鄰里關係的北投區與福林社區,台北縣三芝鄉有恆社區如何利用有機農業耕作營造農業生活魅力,巴洛克立面保存與商店老街特色的桃園縣大溪和平路歷史街坊,新竹市金山面社區中藉由老樹保存運動來探討科技人文如何並存的課題,高雄縣美濃從反水庫運動出發進一步思索著客家文化的未來。其他全國區參展的社區還有南投縣埔里社區、雲林縣褒忠鄉大部社區、嘉義市美街、嘉義縣梅山鄉、嘉義縣新港社區、嘉義縣東石鄉船仔頭藝術村、高雄市哈瑪星社區、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等等。關於這些社區個別的詳細報導,可參見由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的「1997 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一書。
 
博覽會把國際區帶入,為一個可引發實質本土社區行動計畫的觸媒,因為國外長期整體考量營造社區的案例適可為國內剛起步的社區再造提供可行的方針,甚而打通現階段工作的瓶頸。以此觀之,「全國社區博覽會-國際區」的籌劃展演是一次促成國內外社區經驗交流的契機。所以國際區的主題以「天涯比鄰,海外知己」來呼應此次遠道而來的國際社區朋友。英文標題則以「GLOCAL」結合「GLObal」(全球)與「loCAL」(地方)來凸顯社區總體營造國際化與在地化的企圖。
 
國際區展出三個不同性質特色的案例:美國飛夢社區(Fremont)、日本世田谷區、IBA(國際建築展股份有限公司)埃姆瑟展覽園(Emscher Park)三者均呈現了社區居民經由草根民主的自發過程,凝聚共識,為其生活環境重新注入能量與生氣的具體成果。這些國外經驗強調地方特色的經營和清晰的行動主旨,並結合社區、專業者、與行政部門的三邊力量,引發居民參與總體營造的直接行動。以「生活」為主體的社區計畫不僅活化了地方文化和基礎產業,更加強居民對其居住環境的認知與認同。國際區的三個參展社區雖個別以不同的社會情境及民族特色與來自台灣各地的社區對映,他們帶給台灣社區的不只是單一案例的引介,更多的是視野的開拓、想像的激發、及國際友誼的建立。
 
宜蘭縣推行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成果,無疑已成了全台灣縣市的最佳示範,因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動,讓宜蘭縣過去基於「文化立縣」施政方向所進行的種種努力,找到一個更清楚的座標。從八十四年全國文藝季的活動開始,礁溪鄉的玉田村初期營造的成功,也成為對其他社區宣導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時最好的教材,激起了宜蘭縣擴大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信心。
 
自第二年起,宜蘭縣策劃了「歡樂宜蘭年」文藝季活動主題,希望藉此在縣內各鄉鎮全面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各鄉鎮公所分別自行選擇一個社區參與營造的作業過程。在游錫堃縣長不斷的鼓吹與文化中心多次的研習宣導下,社區總體營造觀念已經普遍根植於行政工作者心中,各鄉鎮成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種子。
 
宜蘭文化中心自十二個鄉鎮中選出的種子社區,連同之前的玉田社區,以及自發進行社區營造的二結社區、白米社區、無尾港社區。宜蘭縣這些努力所播下的種子隨著時間醞釀發酵,像三星鄉蔥蒜節、員山鄉歌仔戲、南方澳鯖魚節、冬山鄉風箏節等等,一個又一個鄉鎮自行辦理地方文化與產業的節慶,呈現蘭陽平原的地方特色及社區總體營造成果。
 
在八十六年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中參加的宜蘭社區共有十個,分別是北成社區、白米社區、玉田、二結、營造庄頭水圳的梅洲社區、頭城鎮下埔、冬山鄉梅花社區、員山鄉尚德社區、利澤簡、壯圍鄉古結社區。這幾年社區總體營造的路走下來,很少有社區能宣稱他們的營造是成功的,但每一個社區都以現階段他們所能做的方式,思考著社區的文化、環境、產業,描繪著他們的未來。
 
八十七年度開始,文化中心更積極思考如何建立進一步推廣的機制,藉由終身學習的推廣,觸動縣內更多的社區推動總體營造。除了社區終身學習、讀書會,其他像是文史記錄、資源調查、編採訓練、社區報、社區影像紀錄等等,均可以成為促發社區總體營造的機制。其作法是以終身學習為主題,補助各社區或團體辦理各類有關社區總體營造研習班之講師費、材料費及相關活動費用。然後再鼓勵社區透過成立學習組織,一方面進行特定主題的學習,一方面進行社區營造,在年度接近尾聲之時舉辦學習組織成果展,得以交流與檢討;同時為了激發與鼓勵社區學習組織開始進行社區營造工作,同時還對社區依特色和需求所提的活動,包括社區刊物及網頁製作的經費,提供補助。
 
宜蘭縣希望所有的社區均可透過學習班的推動,在社區中研討社區面臨的各種問題,並在討論中尋求解決的方法。從一個社區突破,到許多社區的多點營造,再到縣內所有社區均為對象的全面提昇,宜蘭縣的社區總體營造在每一個階段的實踐之後,思考著下一階段的出路,逐步形成全面提昇的推動計畫。
三個星期間,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而細心的民眾在仔細地參觀過每一個展區、每一個社區的賣力演出後,感受到台灣真正的生命力來自地方小社區,因為參與展覽的每一社區,幾乎都有一篇令人難忘的社區故事,都有一些「憨人」不計一切的犧牲奉獻,這些人把二十四天的博覽會,串連成一支動聽的交響樂。 
 
博覽會真正的主角,是參展的二十五個社區英雄,以全國區的十五個社區來說,各有其代表性,每一社區的文化背景不同,所面對的問題各異,解決的手段不一,但是社區人對土地、對自己家鄉的疼惜之情,卻是不分軫域。出於對台灣土地的真正情感,使實際參與博覽會的各社區工作者,從博覽會中凝聚了更多的情誼,大家還一同簽署了一份「全國地方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宣言」,立誓要「以最愉悅樂觀的心情,結合地方志士,為打造一個新社會,新台灣而努力」(參見《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
 
由參展的廿五個社區代表宣誓要透過各個社區在地方上的努力,為美麗之島的重建貢獻心思,這份宣言,也印製成了文宣品張貼於博覽會各展場,誠如當時縣長游錫堃先生所講的「我希望來參觀社區營造博覽會的民眾,進會場之前是觀眾,出了展場之後就變成主角了」,因為這個博覽會呈現了對過去許多無名的社區人士投入鄉土重建的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如操作、技術經驗交流、學術理念建構等功能,也期待藉由博覽會這樣一個多面向的豐富呈現,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這樣一個政策運動的理念與意義,以吸引更多人的投入。
 
博覽會作為一個「人間劇場」的意義,一方面強調社區營造舞台的豐富多彩,也隱含著對參觀民眾的期待。希望社區總體營造不只是這廿五個社區所要做的,也是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民眾,都能因為看到這些社區實際經驗的熱力演出,藉由會場上的交流學習,激發大家起而效尤的熱情,讓每一個參與者都可能在這博覽會上所見聞的感動,觸發他們回到自己的家園也開始投入社區總體營造運動。
 
八十六年全國社區營造博覽會的成功經驗,給予官方推動者相當大的信心,希望再延續社區總體營造的風潮。這兩年來社區營造運動也出現了不同的分流,許多個人或團體莫不以揮動著「社區營造」的旗幟,許多活動都加上「社區營造」之名,使得社區營造的觀念出現了一些世俗化、商業化、流行化的現象。這些似乎都有點模糊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本質與終極目標,成為這一個階段有待檢討與反省的課題。不管活動辦理的成功或是失敗,對於有心於社區工作的人來說,博覽會不應該是他們作秀的舞台,而是他們渴望學習與交流的機會,讓更多有心人認識到各種社區營造的案例,提供不同參考與反思,才能為社區營造工作孕育更持久的能量。
 
八十八年三月間文建會再度於彰化縣鹿港鎮運動公園舉辦「全國鄉鎮展演設施暨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這場以「彰燈結彩」為主題的博覽會內容有全國性的總體營造主題展、彰化社區館、全國各社區主題館、鄉鎮展演設施成果館。博覽會在文建會主委林澄枝敲響第一聲鑼後,致詞指出:社區總體營造是文建會這幾年大力推動的目標,充實鄉鎮展演設施則是文建會近年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計畫之一,至今已核定八十處設置地點,並完成五十四處的設置計畫,以朝向「鄉鄉有展點,鎮鎮有文化」的理想,希望在全國鄉鎮和社區的共同努力下共創美好家園。因此這次和兩年前在宜蘭舉辦的博覽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透過鄉鎮展演設施計畫成果,結合社區及產業振興,呈現地方多面向的文化風貌與發展可能性。
 
「充實鄉鎮展演設施」是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主要推動的施政計畫之一。以彰化縣二林鎮的圖書館為例,在鎮公所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多年來二樓的展演廳一直處在荒廢無用的狀態。直到文建會「鄉鎮展演設施計畫」執行後,二林鎮的圖書館才又活化起來,如今已擴展為一個擁有一千二百個座位的展演廳,就如同一個小型的「鄉鎮文化中心」一樣,閱覽與展演的功能兼備。
 
社區總體營造的展示主要是對於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再加以整理。對於操作手法、切入面向和關懷面也予以分門別類的呈現。並且把這些年來全台灣各地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的不同社區經驗,提綱契領的展示出來,作為這些理念與論述的實際例證,讓大家知道,社區總體營造不只是一種政策或是口號理念,而是必須要落實在實際生活經驗中可以被操作出來,讓生活與家園的問題在眾人努力的智慧下共謀解決,讓社區展現出不同風貌的一項文化美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