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看見初衷與熱情的旅程-臺馬社造交流共伴之旅

作者: 
王珮蓉
9. 【一趟看見初衷與熱情的旅程-臺馬社造交流共伴之旅】|2024臺馬社造共伴之旅
文 / 王珮蓉  臺灣社造聯盟南區夥伴
 
有幸跟隨臺灣社造聯盟前輩一同前往馬來西亞,與新新村聯盟夥伴共同進行深度社造交流見學。過程中發現馬來西亞的社區營造歷程,相較台灣時間發展雖然較晚,卻可看見在沒有太多政府資源或政策引導下,民間力量的蓬勃發展與自主行動更是不容小覷。對正值社造30的臺灣來說,彷彿看見過去島嶼上滿懷初衷與生命力的社區公民參與。而這趟旅程也讓從未去過馬來西亞的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馬來西亞的土地文化價值之親:
 
——殖民文化 多元共生
一踏入馬來西亞領土,就能感受到過去殖民帝國的深入影響,從政治體制採內閣制,多元族群文化的存在,路上形形色色的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或原住民,不同語言的快速轉換(馬來語、華語、英語等),各式風格建築(高腳樓、歐式、福建、伊斯蘭式等),再配合路邊各樣特色小吃,形成在地豐富的飲食文化,彷彿來到聯合國,讓來自臺灣的我們甚感新鮮。
 
——地方倡議 文化轉譯
這次旅程中從檳城加入世界文化遺產老城區的保存與藝術教育(COEX@Kilang Besi、Arts-ED)、馬章舞墨新村的參與式預算、十八丁漁村的永續產業與環境共存、雙溪毛糯痲瘋病院的拆遷與權益關注、Lostgens茨廠街的空間活化與藝術轉型,皆是因社會議題倡議而起的運動,不管是透過藝術、空間、教育、產業、媒體等,透過各種管道,將在地議題轉譯給更多社會大眾關注,燃起全村改變的希望。
 
——臺馬交流 組織群力
無論在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商業貿易等,都可見臺馬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與影子,尤其在族群認同影響教育體制下,留學台灣也成為不二選擇。而華人社會的互助精神,無論是新新村聯盟組成眾人之力,或拜訪仁嘉隆新村幸福村工委會,其透過組織與組織的群策群力,翻轉「毒村」成為「讀村」。再到交流認識的社會企業基金MIVA,透過企業家彼此志願組成,投入社區行動,展開各式社會創新教育實驗。
 
社區營造是一場「造人」運動,在馬來西亞同樣看見為這塊土地奮力一搏的人們,他們說「10年了,雖然現在不知道還可以再做些什麼,但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多和你們交流才會有新方向」,靦腆笑但那眼裡卻是閃閃發光。一路同行的夥伴在地方工作也是如此,曾有人說「社區營造者都是傻子」,我想這是因為愛土地、愛鄉土成癡,更重要的是夥伴彼此之間的「共伴關係」與「共絆關係」。在社區工作就得學習水的哲學般柔軟適應百變環境,且在各種逆境中嘗試不同實驗就有機會長成沃土。
 
這時回頭想起,從我第一次聽到社區營造,踏入該領域到現在也是10年了,過程不免迷惘,但因為深陷在這塊土地之美、傻人初衷與感動之中無法自拔。這趟臺馬社造交流共伴之旅,提醒自己莫忘當初眼裡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