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先人腳步走南洋

作者: 
劉玉媛
8. 【跟隨先人腳步走南洋】|2024臺馬社造共伴之旅
文 / 劉玉媛 臺灣社造聯盟理事
 
   生父母親1946年由福建興化渡海到台灣,記得不止一次聽母親跟我聊起她的童年,說到她的生母在生產後就得了精神疾病,多次把她抱去泡水,家人怕我母親早晚會“泡”在自己媽媽手裡,她生父又長年走南洋經商不在家,不得已只好將她送養給一戶好人家。母親說,後來外公留在南洋另組家庭,就此成了某戶華裔移民……
 
   馬來西亞檳城是早年華人走南洋經商落腳處,檳城總人口42%是華人後裔,不禁猜想,先祖父是否當年就留在檳城,經商落戶?
   隨台灣社造聯盟來到馬來西亞交流參訪,飛了3185公里,越過南海,跟著先祖腳步踏上南洋。當我走在馬來西亞街道,聽著熟悉的漳泉腔、興化腔,或許錯身而過的某人,其實跟我有著淡薄而遙遠的關連。
 
   台灣社造堂皇進入三十載,在社造浩瀚大海裡,我一直是那顆在沙灘上吸收日月精華的礫石。好像在行住坐臥中時時社造,又好像就是個自了漢,看風起雲湧,看潮起潮落。這趟馬來西亞社造共伴交流行,看到相距三千多公里的兩地華人,在不同的政經背景下,各自開出不同樣貌、風華的花朵,感觸良多。
 
   近日台灣發生25年來最大強震,遠在馬來西亞的夥伴們,人在馬國參訪交流,心卻飛回三千多公里外的家國,透過手機隨時接收「又搖了又搖了」的訊息,同步擔憂、難過、害怕……
 
   馬來西亞沒有地震颱風,卻有我們難以想像的族群貌似融合,實則打壓、限縮的藩籬。為了掌握政權,對異族採取限制受教、限制從事公務、限制參政等手段,反而讓華人凝聚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團結與向心力。不論NGO團體或個人,推動或從事社區營造,政府不會給予經費挹注,只能用「眾籌」的方式,發起募資「自主營造」。就像沒人打傘的孩子,雨天就得自己撒腿拼命奔跑!而台灣社區團體可以申請各種名目的補助案,執行者得以拋開大部分經費壓力,讓或大或小的構想、理想,在社區或區域或社會獲得實踐的機會,對比在馬國從事社造的華人朋友,我們之後再逢年底的「核銷地獄月」,哀號聲會漸小漸弱些吧!?
 
    馬國華人透過同鄉會、宗親會、工委會,用各種方式努力傳承中華文化,他們對「老中國」有著深厚難解的情結,奮力把1969年排華運動留下的傷痕,靜默而用力的抹去,抹不去的,就從生命韌性開展,再內化成為基因,一代代的華人子孫,出生就帶著堅韌張力,在這片土地開枝散葉!
 
    相較於台灣的去中化,我多次陷入迷惘,一個是離了母親懷抱,卻不斷回頭找尋那條被剪的臍帶,生怕母親忘了彼此的血緣關係。一個是離了母親懷抱,臍帶既斷,各自奔赴兩不相依……沒有對錯,就是不同時空背景下,各自展開不同的生命旅程!
 
   謝謝在遠方雨中不停奔跑向前的新.新村夥伴們,謝謝你們在石縫中努力為華人開出一朵朵社造小花,小小花朵無限希望!如同我們參訪雙溪毛糯療養院―希望之谷時,即使倉皇奔流的淚水模糊了雙眼,我仍清楚看到那位85歲的院民阿嬤,她說:很想去,每次講有機會要去台灣跑一趟,但是一年又一年,夢想還沒有實現,還是在等……。我們一起等,等公民社會實踐來臨,等飛鳥自由翱翔,等……夢想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