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與區域生活的整合與活化

作者: 
台灣社造聯盟第三屆理事長、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 林奠鴻

  文化資產作為在地認同的母體,生活脈絡的土壤

  近年,在民間團體與政府的積極推動保存之下,二結王公廟的「跳過火與掠童乩」已成為宜蘭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總是會吸引數千的參觀人潮,同時也是二結當地民眾一年一度引以為傲的重要盛會。但是同樣在二結同樣享有全縣知名度的二結圳(已登錄文化景觀)、二結穀倉(以指定三級古蹟),似乎彼此沒有太多關聯,幾乎不會有人想起旁邊就有一條,擁有大部分二結人生活記憶的水圳與穀倉,它仍舊孤伶伶的佇立在社區的角落,雖然在遶境儀式的進行過程中,即使有人注意到她,頂多也不過是導覽路線中的一個點、一條線,一種對美麗建築物與文化景觀的純觀賞。

也許正因為水圳與穀倉不在這次民俗活動的規劃重點,更遑論她可以成為活動的焦點之一。甚至這項重要宗教盛會,二結人曾經以「驚王公生,不驚過年」來形容與當地民眾生活的密切關係,但是隨著社會變遷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當年那種民間自發性的迎神賽會、大擺筵席的盛況已成為當地民眾逐漸模糊的記憶。

 
  研究計畫認為,這恰好是最近文建會提出「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的初衷:將文化資產從單一的據點、孤立的歷史價值中釋放出來,整理其中的層層歷史與社會脈絡,引入種種在地的文化能量,使得文化資產成為生活方式的一種展現。因此研究是如此理解的:「區域型/環境」指出文化資產是一種生活脈絡而非一種形式,「保存」是記憶/傳承過去,「活化」則是延續/創造未來,所以其中包含概念與行動兩個面向。只是,在追求現代性中去地方性、單調、商品化、模式化生產與過度發展的負向作用,很真實且猛烈的壓制著文資保存與活化的種種可能性,這也許正是歷年來台灣對文資的保護總是側重硬體修繕、景觀維護、並且一致的朝觀光旅遊或莫名的咖啡館、餐廳、藝術、展示空間推動的原因。
 

  所以,區域型的文資更是一種方法、一種策略,這個方法是更踏實的回到日常生活,從歷史、產業、人物、祭儀、景觀、生態、故事中去探尋前人的足跡,去重新發現、珍視身邊的所有,並且付諸行動來連結我們的過去與未來,使得世世代代都能認同土地,安身立命。所以,文化資產不是一種大型的標本,也不只是知識份子與文化人論述的一個對象或保存修繕或觀光旅遊的標的,更不只是一個計畫、一件提案或一項業務,而是一種歷史關照、一種情感投注、一種在地實踐,一種生活方式的展現。因此,從生活出發,從在地培力及社區參與開始,希望誠懇且認真的期待能往打造一個多元在地認同的台灣主體前進。
 
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幾個議題
 
1、對於文化資產之認知仍以有形資產為主:
有形資產眼見為憑,容易識別,以此為主自然無可厚非,但這也表示對於文化資產的認知、自覺或調查仍有再深化的必要。而其中還可區分兩種現象:
 
(1)多數的有形文化資產蘊含其
中的無形資產可能受到忽略,例如:頭城老街的保存活化重民宅的硬體修繕而忽略了在地獨特的庶民生活與沒落後的轉型問題。大二結社區在區域範圍大,類別多(包含古蹟、歷史建築、古厝、民俗、宗教活動)的情況下,如果還跳過生活脈絡的連結,那麼更易淪為各個單點的硬體工程,以及過度強調的觀光旅遊,區域性的文資環境一旦狹隘的成為觀光商品,那麼不僅是文資精神的割裂,也遠離了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初衷。
 
(2)尚未提報的無形的文化資產不易受到關照無法成為提報計畫,於是阻礙了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發現與再發展,也限縮了文化資產轉化為文化認同的可能性。例如二結王公廟的過火與掠童乩宗教儀式與依附在祭典的陣頭文化裡各種民間藝術,以及民間大拜拜裡各種爭奇鬥艷的風味菜餚,是無形文化特質展現為外在生活樣態(飲食、遊街)的典型表現,但也許過於庶民(或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以致不在討論之列。
 
2、研究範疇挑戰了整體視野與操作策略的建立:
研究範疇包含了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不同類別與區域範圍,雖然研究強調區域文資環境,但概念與實務之間似宜取得平衡。譬如二結的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工作,幾乎就是一部二結聚落的發展史與再發展的挑戰,不僅橫跨了歷史的縱軸,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化資產與民間組織,如果缺乏更宏觀的整體想像與落實的跨區域整合,保存計畫可能變成大而無當。
 
3、跨區域地方政府局室整合攸關計畫成效:
多樣的區域文資計畫相關工作幾乎橫跨地方政府各個相關局處,文化局、都發局(或城鄉局)、建設局、計劃室、又如花蓮縣有農業局、屏東縣有客家事務局、甚至是交通部各地風管處、港務局….等等,所以地方政府的局室整合如何進行,整合機制如何建立,都是推動此計劃的關鍵。例如二結圳文化景觀的保存,地方議員以地方交通建設為由,強勢要求廢除登錄,所以中央與地方、不同部會之間、地方組織與民代之間如何協調與取得共識。
 
4、在地的能量、參與及行動策略決定了保存與活化的實質意義:
如果缺乏在地參與,那麼跟過去單點式的文資計畫不會有太大不同,唯一的差別只是將各個單點計畫加起,擴大地理範圍,形成一個更大的計畫而已。一個更有想像力與創意,更能符合不同區域特質與文化差異,更多元的保存與活化文資的活水一定是來自民間組織及在地能量的參與,而在這個研究計畫中有幾種狀況:
 
(1)專業與在地的磨合
各縣市政府在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工作,都陸續徵選出專業規劃團隊的情況下,民間團體的參與空間有多大?受委託的規劃團隊與在地(不論是民間團體或在地脈絡)的互動與合作強度如何?
在二結王公廟的保存計畫中,台大城鄉基金會與二結在地團體間有長期的合作默契,所以並無外來與在地團隊的磨合問題,所以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幾年來致力於社區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自然融合成整個計畫操作的一環。但各縣市仍有部份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計畫,除了專業者的規劃外,在地的參與付之闕如,所以除了各種硬體規劃外,不見生活,連帶的計畫的可行性與未來性也缺乏能見度。
 
(2)在地組織的能量與意識
有些在地組織很強,但有些組織可能嫌薄弱,羅東南豪、漢民里、頭城城南、城北、城西等各里,不論是社區發展協會或地方協會,能量蓄積可能還是不足,甚至大部分社區都還找不出能連結的在地組織,於是,由下而上參與文資經營的立意,在實務的執行上不免遭遇困境。
 
5、城市化與工業化以後導致文化活動與生活內容的分離
廟會活動作為區域文化的一環,卻因工作型態改變、城鄉移動頻繁而讓許多人(主要是當時的年輕世代,因就學、就業無法在生活區域內找到工作)無法生活在該區域內,因而無法規律性的參與區域內的文化活動,結果造成生活區域內的文化活力日漸萎縮。
 
6、受到九零年代初期本土化風潮的影響
九零年代受到本土化風潮的影響,全台各地致力於地方文化資產的收集保存,地方人文物質的調查訪問,以及強調地方特色再創地方文化產業,然此種種無非是希望通過對地方歷史和文化重建,讓原本因中國國族意識以及資本主義發展而萎縮的地方文化能量重新得到發展。
 
保存與活化的可能行動方案

1、成立與組織文化資產經營團隊
---成立文資守護志工
---積極展開行動
---厚植行動能源
 
2、進行社區資源調查,開發社區議題與特色
---挖掘社區文化資源
---型塑社區文化特色
 
3、舉辦特展活動,活化社區文化資產利用
---改變居民對文化資產保存的態度
---創造歷史空間活化的可能性
 
4、開辦課程進行社區文化資產人才培育
---累積對文化資產空間經營管理能力
---促進社區文化資產的創發與傳承
 
5、擬定團隊運作機制及文化資產經營管理辦法
---建構組織的永續性
---加強人才培育與傳承
---建立管理回饋機制
 
6、研擬社區文化資產保存活化
---擬定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工作目標及年度工作計畫
---提出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整體發展藍圖
---研擬社區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行動方案
 
7、建構社區文化資產永續經營環境條件
---建構社會企業發展條件
--讓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回到日常生活
---逐年降低對政府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