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記錄-政策報告-農村再生的政策想像與操作策略-農委會主委陳武雄
農村再生的政策想像與操作策略
農委會 陳武雄主委
今天非常高興能有這個機會來參加這個宴會,我是抱著感恩的心及學習的態度,今天這個宴會我特別跟院長報告,也排開了所有的行程,會整天在這裡學習,直到大會結束。
農村再生的工作希望能借助大家的參與跟協助,讓農村真正站起來,進行一場心靈的革命,起因是因為台灣幾10年來的經濟發展,台灣的城鄉發展有很大的落差,當然公部門各部會也進行當當多的社區工作,像文建會投入的社區營造,以及其他部會也投入一些對農村的局部性協助,但仍缺少了一個有系統的、立法的工程來加以協助,因此,我們在97年開始擬定農村再生條例,並於去年通過公告。
在執行農村再生工作時,我們常常到社區去,也常常請教一些先進,到底農村要到哪裡去?農村現在在哪裡?
台灣目前有4000個農村社區,都是僵硬的線條的建築、很多破舊的房舍,而在田園裡,到處是別墅,我們察覺,為什麼這些有品味的建築,為什麼不能在社區裡?而是在農田裡?
台灣農村的年齡普遍老化,讓出外的年輕人看不到小時候的記憶,記得我小時候,我們都在土埕裡打陀螺、遊戲,但現在的農村都是水泥地,熱氣騰騰根本無法再做這些事。所以我們要的農是什麼?我們要的是有田園之美的農村,並且保存農村文化且住的有尊嚴、有活力的地方。
農村再生條例是一部專門為農村社區量身打造的法令,裡面有理想,希望能貫徹下而上的精神,村縱地人的想法,來打造自己快樂舒服的地方。但缺憾是原本的第三章希望能建立一個機制,讓農田裡的別墅能移到社區裡,把美好的良田留給生產,但第三章被刪掉了,但希望能透過大加的努力,讓大家相信農村再生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我們相信農村社區成功的必要條件是由下而上的精神,假如沒有真正由下而上的共同參與,即使農村再生基金編列了二倍,也會落入一個經費的分配問題,這是我們非常堅定的信念。
農村再生的策略的主要是: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由下而上是社區要有共識的整理自己的願景;軟硬兼施是重視引發、教育的工作需在硬體工作之前,就像現在明訂在提出農村再生計畫前,必須先接受培根訓練來凝聚社區共識,這樣的機制,就避免了關說這類的問題。培根計畫具有相當的彈性,不是把阿公阿嬤當大學學生,而跟團隊也相當辛苦,常常都要在社區上課、討論到半夜才能回家。原本大家都會擔心社區的計畫是由專業的團隊來主導,但透過培根計畫,社區提出的計畫是共同討論出來的,整合了不同的觀念及派系。
農村再生基金的編列,絕對不是每年就花150億,我們知道剛開始不需要這麼多錢,我們不需要一個灌水澎風的預算。目前整個社會對農村再生的期望之高出乎我們意料,包括地方政府及立法委員,致使到目前已經有2000多個社區報名。我們可以解讀為他們對1500億的期望,也可以解讀為他們對過去文建會的社區營造及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前成果的期望,我們必須去滿足。希望今年有180個社區提出農村再生計畫,不過只是一個目標,不是考試的成績。
很多人都擔心現在提出的農村再生計畫都是硬體,但目前所提出的計畫中,軟體的計畫佔了61%,也有人擔心農村再生計畫都是由特定組織提出,但就目前的計畫來看,包括社區組織、休閒農業組織及畫展組織等,是相當多元的。
而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動的社區案例,例如宜蘭的大進社區一個原本是無所事事的酒鬼,現在卻成為了社區的文化達人;花蓮的光復社區一個80多歲的阿嬤,在社區的道路兩旁,透過畫筆,將過去的農村景象呈現出來;新竹的南埔社區透過空間的改造,將原本的石爺公文化保留下來,更為了有水灌溉農田,而集結了社區的老師傅,打通了廢棄的百年水圳;三芝的共榮社區,透過生態淨化池來處理污水,種出來品質很好的茭白筍;苗栗的外獅潭,堅持維持原有的自然生態…..
而社區自治不是靠口號,而是需要法律來規定,因此我們在農村再生條例中訂了一條規定,來授權社區能對社區的環境有所規範。
雖然理想高了一點,但還是要朝目標邁進。1500億不是農委會的,是需要各部會一起來努力。未來我們培根的目的,不是宅化成未來提出農村再生計畫,而是應該有對社區資源的盤查、建設方向的定位,及發展願景社區價值體系的型塑。
而培根不是92個小時就算了,而是建立社區的自主能力。另外也要簡化培根團隊的行政作業,增加陪伴社區成長的功能,以培養社區自主思考、發現、規劃與整合的能力。也要開大門納百川,設計參與介面,歡迎社造、社規、休憩等專業人才加入,以及做好培根團隊的考核及提升。
我對於參加這些社造工作的朋友,有相當高的尊重,因為這不是賺錢的工作,是要做基層、第一線的付出,
結語:
1、人的再生是希望所在,只有喚起對家鄉的熱愛、親身參與,才能打造自己的家園,農村也才能真正的再生。
2、透過參與農村再生之個人,生活方式之改變、生命價值之再確定,這樣的心靈革命已經開始。
3、經過培根訓練,鼓勵社區內組織間的溝通及協調,促進了社區不同組織團體自然的整合。
4、農村再生的工作還在起跑階段,不周全完備的一定還有很多。我們要虛心接納各方意見,不斷檢討改進,累積經驗,才能達到再生的目的。
5、但是農村建設已落後多時,我們也不能停滯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