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口外流?另一種可能的解決之道
農村訪視,最常見的是聽到社區感嘆人口外流,所以希望的解決之道常常都是「發展地方產業,讓年輕人可以住在鄉村.....」之類的。
這等於是要跟全球化的力量相抗衡嘛!縱使我們投入再多的產銷經費、輔導更多的農村新樂園(體驗農場、有機農作、休閒農業之類的),好像也有點緩不濟急,更何況,農村為什麼要變成都市人的後花園、遊樂場以及健康中心?
農村為什麼不可以變成老人健康安養的所在,綠色生活學習的所在,泥土的所在,野生動物的所在?
兩者的差別在於,農村的主體性和相對於都市人的客體
而且,人很多又怎樣?若農村和都市一樣,到處都是人,卻都沒有親切的鄰里關係,大家關在家門裡不往來,或為了農場的事業相互競爭,農村還有什麼好待的?
如果不是這樣極端的跨越,依各地方環境的不同,似乎有可能發展出各地不同的因應策略。
以新竹為例,這地方最大的好處是鄉居和都市生活可以同時並存,從竹北出發,騎摩托車半個鐘頭內可以欣賞綠油油的新埔稻田區,客家傳統建築區,也可以到新竹市的誠品書店和SOGO、華那威秀電影院.....
竹北重劃區的人口密度越來越高,但(若交通順暢的話)開車只要20-30分鐘的鄰近地區-如寶山的三峰、照門的清水、寶一水庫旁的山湖國小,卻面臨了學生人數變少(是不是有磁吸效應?要研究)的困擾--但這些其實都是老師教學很用心的小學校呢!
如果愛小孩的爸媽多想一下,一個老師要照顧35個孩子,和只照顧15個孩子的老師,那個教學環境好,也許就會有不同的選擇。
下列是有人在討論「城鄉遊學」的可能性,原文文章很長(因為貼文者顯然不太關注閱讀者的需要)
將擁擠的市區學校學生,轉學至充滿天然環境的鄉村學校,而鄉村社區更可結合社區需求(如老人照顧、母語推廣....)來促進社區活力,豈不是很美的想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