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論述

在社造邊界中的流浪與固著

最近執政黨開始意識到政策論述的重要性,試圖著手進行關於台灣社會發展的論述工作,我好奇已經進行了快十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是否有被社造之外的台灣社會意識到?是否被這種論述企圖看見同時置入?同時也好奇社造內部是否關切這麼多年的實務操作,究竟能為台灣社會帶來什麼樣的發展方向與論述基礎?
more...
瀏覽次數:3,145
回應:0

社造回歸生活

  文建會推動社區營造十年,我們一直期許社區營造的「造人」工程能夠帶領台灣邁向公民社會,同時期待透過社區營造的「操作」手段能夠提供公民學習的機會與環境。台灣要邁入公民社會,民眾公民素養的提升是基本條件之一。雖然台灣的國民所得已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文化藝術設施已達世界水準,文化藝術活動較過去也更為活絡,但這些都不足以代表公民文化的成熟度。公民文化的成熟,一方面必須讓公共事務的參與落實在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又必須將關注範圍從自己居住的社區擴展到整個社會。本文的目的在說明社區營造回歸生活、走向社會的意涵,做為對現階段社區營造發展的反省。
more...
瀏覽次數:3,795
回應:0

地方政府對社區總體營造的整體思維

公元2002年,行政院以國家未來發展做為藍圖,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文建會為配合輔導縣(市)政府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整合地方政府行政系統、第三部門及社區資源,所策劃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透過各相關部會在社區逐漸展開,原本一直由文建會所主導的社區營造工作,在2003年的「縣(市)營造中心」陸續成立之後,而逐漸移轉至縣(市)地方政府,無非是期待地方政府將來對社區營造工作能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more...
瀏覽次數:3,770
回應:0

多方開展的新社會運動

總統大選前以及選前之前,也就是一兩年來,台北的街頭似乎又熱鬧了起來,而一些聯盟、連線之類的團體也記者會不斷、造勢頻頻,這讓人燃起一些關於社會運動再起的期待與想像,選後國親的群眾運動更催化了這種想像。確實,過去的社運只要有上萬人上街頭就很嚇人,逼迫威權的能量也就很強,國親選後動員的人數前前後後加起來好像有上百萬,當然引人注目。   但是團體或組織再多,動員人數再驚人,卻怎樣也沒有當初社運時的氣勢與改革能量,這是怎麼回事?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就能更清楚新社會運動的可能性與路線。  
more...
瀏覽次數:3,006
回應:0

我思考全球化故我社造

課題一:全球化   十年前左右,全球化還是一個全世界都陌生的名詞,但是十年後,不論我們的主觀意願如何,全球化的影響已經無遠弗屆。來過台灣的英國社會學大師紀登斯(Anthony Giddens)下了一個註腳:「全球化是一個範圍廣闊的進程,它受到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聯合推動。它在建立國際間新的秩序和力量對比的同時,也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發達國家中。」(《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聯經出版社)   1、左右鄰居不變,生活卻已悄悄改變   科技改變了這個世界的交通、傳播、通訊與交易方式,進一步帶來全球化的進程,「國家」的角色也因而改變:一是國界的模糊化──資本與人員流動無國界、經貿自由化與跨國文化工業的長驅直入;二是國家主權行使的弱化──對外面對區域性結盟或新霸權的出現、對內則是社會控制力道的減弱。  
more...
瀏覽次數:3,258
回應:1